•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探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灰色”区域 黄代明

    浅探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灰色”区域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第二初级中学  黄代明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进行物理课程改革后,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参与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初中物理教学更贴近生活,富有社会性。显然,物理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系统的物理知识,需要细心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合理灵活地运用教学资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因经验、认识等方面问题,形成“灰色”区域,使实验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此,谈谈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走出“灰色”区域。
    一、物理实验准备欠充分。
    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物理教学主要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和精心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会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匆忙地下结论,教学效果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老师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有的是老师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就等于自己现在也会做了;还有的是老师怕麻烦,懒于动手。这些都是容易形成实验教学的“灰色”区域。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仪器、材料,以免上课时走出教室找取教材,影响课堂教学。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如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时,要细心检查毛皮和丝绸是否清洁干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实验效果明显。第三,注意实验与教学进度有机结合,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第四,适当补充小实验,或改进现有的实验操作,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光沿直线传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动手针孔照相机,观察小孔成像,亲身体会实验带来的乐趣。第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后也会惦记着物理。
        二、实验术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下列几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有时甚至会用“这个”、“那个”来称呼实验仪器,让学生听不明白,看不清楚。
    三、实验操作有失规范
        实验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指定位置;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物理素质的最好途径。
        四、实验时学生参与少
       物理实验不能只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容器,完全没有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光的折射时,让学生扮演渔夫的角色,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到讲台上,拿起课前准备好的渔叉,认真地“捕鱼”,结果是细心的学生很快地找到窍门,是光的折射在“作怪”呢。浮力实验,用牙膏壳做小船,使“空心”的金属浮在水面;学生会亲自动手使原先沉在水底的鸡蛋浮出水面。一些“不寻常”的经历会留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
        五、实验能见度低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例如说明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是自制的土温度计,就是在诊所索要一些空药瓶,插入根细塑料管,并将管内的水染成红色,制成是气体温度计,这样易于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的理解。在进行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中,红色激光束在白天是不清楚的,可以利用蚊香产生烟雾,显现出激光束在均匀的介质沿直线传播路径。
        六、实验用讲述代替
    演示实验模型与演示实验一样,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演示的物理现象如一些机器的内部结构、大型机械装置和设备的工作过程,就可用模型来进行讲解。但模型无法替代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能够真实地、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而模型则不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在讲解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演示压缩空气引火;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演示玻璃瓶将塞子推开。学生要的是眼见为实,不能因为实验繁杂而讲述就算了,这样说服力也不强。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往往也会出现一种现象有多种表述的情况。如将两块玻璃紧贴在一起,滴入几滴水后,就比较难将其分开,原因一是受大气压作用,原因二是分子间有引力。同一种现象有两不同的表述,实验现象浅显,理论并非三言两语说得清了。又如,八年级的声学中提到的用相同的八个玻璃瓶装入不等的水量制成的乐器,课本是说用筷子敲击而发出不同音调的乐音,应是类似于打击乐器,而解释为空气振动发声(管乐器)。这种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灰色”区域,有待于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勤于实验,深入探讨,最终走出“灰色”区域,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点击次数:57  发布日期:2016/1/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