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语文意识 彰显学科特点 王学武
张扬语文意识 彰显学科特点
——低年级学生语文意识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黄渠桥九年制学校 王学武
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应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的确,同样是文本世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他学科关注的是“说的内容”,即说了些什么,唯有语文学科最终关注的是说的形式,即是怎么表达的,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因此,语文教学要彰显学科特点,就是要高举“语文”的旗帜,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对言语形式的一种自觉关注,学生的语文意识一旦形成,在阅读文本时,就能既得“意”也得“言”,在表达时,就会既关注“意”也注意“言”,可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意识灌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培植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
可如何去培养?笔者以为,意识的培养和习惯的培养一样,愈早进行就愈容易形成,应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培养。另外,语文意识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如朗读的标准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阅读时的品读、积累意识,表达时的运用、达情意识,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时的品读、积累意识,表达时的运用、达情意识,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探索,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 在对比中体悟中培养学生的品读意识
阅读时的品读意识,是语文意识的核心。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感悟,主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味的读读悟悟,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种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中,往往是学生读得热闹,说得热闹,学完课文后,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以外,对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科学等一些语文知识学生却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我以为,语文教学该精确的地方,还是应该精确的,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感悟,收获一定是甚微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亲近语言,玩味、体悟,潜心品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当然,每个学段的品读对象各有侧重,低段的阅读教学,应首先着眼于字词,继而是句,偶尔是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从词句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品读意识。
1. 在对比中敏化。
品味赏析一些妙词佳句的精妙之处,比较是最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推敲、咀嚼、品赏,在对比中学习语言,敏化语感,丰厚底蕴。
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的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攥“字对学生来讲很陌生,而同时,这个“攥”字背后蕴含的是小洁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反映人物品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展开了以下教学:
师:读读这个句子,再看看这个“攥”字,想想这个字该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攥”字大概就是拿的意思。
师:对,你说的非常正确,可课文为什么要用这个“攥”而不用“拿”呢?请大家把这个“攥”字换成“拿”字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拿”给人感觉好像不是很用力,而这个“攥”字给人感觉是捏得比较牢的,很注意思地在拿。
生:因为小洁不想再让这面包纸污染这么美的环境,所以课文里要用“攥”字。
师:你们说的真好,是呀,虽然这两个字的都是表示拿的意思,但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一个“攥”字让我们觉得小洁是一个很有环保意识的人。我们一起来好好读读。
经过这样的比较品析,学生不仅理解了“攥”这个词的意思,感受了这个词儿的形象,同时还知道了这样用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学生静心品读的意识也在其间悄然萌发了。
2. 在比较中赏析。
句子是人们用语言交换信息、交流思想的基本单位。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无论是理解、表达、阅读、写作,它都是一个基本构件,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重要位置,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去赏析。
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描写小猴摘葡萄这一段落时,我展开了以下教学:
出示两个句子:①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②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二个句子多了“迫不及待”这个词。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你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了第一个句子,我不知道小猴子爬上去时是快快的,还是慢慢
的,但读了第二个句子,我感觉这只小猴子很着急,想快点儿摘到葡萄。
师:说得真好,哪个词儿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是“迫不及待”。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个句子就多了一个词,却让我们感觉到了小猴子着急的样子, 这个词语用得可真传神呀!
师:小猴子为什么会这样迫不及待呢?请大家认真读读这段话!
生:因为小猴子看到葡萄架上有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
师:通过这个“迫不及待”,大家猜猜,当小猴子看到这么多葡萄时是怎样在想的?
生:他会想,哈哈,这葡萄是紫红色的,一定很甜,还这么多,这下,我可以美美地吃一顿啦!
师:是呀,小猴子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当它一看到这满架的紫红色的葡萄,就——
生:“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
师:这个“迫不及待”用在这儿可真合适呀!请大家再来读一读。
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与欣赏。这样的引领多了,学生就慢慢地也会具备一定的鉴别赏析能力了。
低段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极富形象与丰富情感的词句,并经常性地进行这种练习比较,培养学生“字字未宜忽”的品读意识,久而久之,这种有意关注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就会日渐敏锐,形成阅读的敏感,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就会细品慢嚼,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言语就准确了、传神了、丰满了。
二、在圈圈划划中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
语文学习就是从一个个生字、一个个新词、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自己的言语世界的。积累意识淡漠的学生,尽管书读得也不少,可记住的却不多,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大都不会去特别留意,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好的习惯,使他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丰富自己语感图式的机会,导致自己的语文能力总是上不去,可见积累意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及早开始进行培养。
当然,语言积累包括很多内容,有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有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有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还有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断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诵背等。而低段语文教学则应重在吸纳积累大量的词句,为日后能正确妥贴地表达准备好砖砖瓦瓦。
1.重视生字新词的积累。
很多老师都比较注重对一些成语或文中用得较为精妙的语词的积累,而在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这一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一些文中与表情达意并无多大关系的生词,老师往往会一带而过。使得一提起积累,学生便把目光锁定在一些四字词语或是成语上,其实,这样的积累习惯是不正确的。大家知道,词语是表达的“元件”,写作的基础,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正确表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词语掌握不足,没有足够数量的准确概念,要想正确表达自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在教学中,对那些看起来并不那么重要的生字新词,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多加关注。在初读环节,安排学生动笔圈圈自己第一次见到的生词,并通过相互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以丰富学生的语词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汉字的其中一大特色就是一字多义,教材的语文园地中对此就安排了专门的版块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如“打”这一汉字,通过让学生读读这个字所组成的不同词语,经过思考、读解,在讨论中获得共识:随着语境的不同,这个“打”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了。这样的语言现象,我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在初读时,教师也应重视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以往所学生字的新用法,以丰富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积累,这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是大有裨益的。
2。重视引导学生赏析积累佳句。
对于积累文本中的经典语句新课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就有许多“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这样的练习,但一开始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抄些什么,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初始阶段做好引领指导工作,培养正确的积累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多进行这样的引领指导,多了,学生就慢慢地也会具备一定的鉴别赏析能力了。
凡是一种意识的形成都是需要反复强化才能牢固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文本生词的关注和佳句的欣赏应课课进行,时时进行,学生在课内经过一段时间有目的地培养训练之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能圈圈生词,划划好词,同时安排一些“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等诸如此类的生词好句交流活动,并能及时反馈交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会有很强地积累生词好句的意识,就能极其敏锐地捕捉到文中的生词佳句,语汇丰富不会再是班内少数尖子生的专利。
三、在迁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
“学以致用”,无论是感受也好,积累也罢,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运用表达,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们比较重视的往往是理解性阅读,感受性阅读,积累性阅读,而忽视了表达性阅读,迁移性阅读,这种“半程阅读论”导致了学生实践运用意识不强,学管学,用管用,阅读教学低效、微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减少关于课文内容的一些“深耕细作”,多些时间用于言语实践。作为起始阶段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则应该扎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最根本的标点、字词开始,引导学生不断实践运用。
1.培养学生使用标点的意识。
标点符号是语言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基础的语文知识,理应关注。对于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在教学时老师们都会给予一定的关注,通过启发、点拨去引导学生读懂标点背后作者的良苦用意,但也仅是体会而已。对于一些标点的基本用法怎样才贴切合适,更是常常被老师们忽视了,大多数老师只会在初次接触时提及,很少有老师在教学时舍得花时间去经常提起,并为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渠道,大多数学生对于标点的使用基本处于一种不经思考随意使用状态,因为得不到及时地指导,学生糊理糊涂地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到了三年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使用标点时不假思索,随意性极大,没有一点斟酌意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习起始阶段,多为学生提供使用标点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使用标点的斟酌意识。
在教学生每认识一种标点后,我都会为学生安排类似的迁移实践的机会,学生运用标点的意识也渐渐增强。
2.培养学生运用词句的意识。
每篇课文里都有大量的值得迁移运用的内容,低段一般以词语和句型的实践运用为主,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去实践运用。
如何让学生把在阅读中获得的词句运用到表达上,这中间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生活中的类似情境,去架起阅读与表达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方法可依,有词句可用。上面这个片断就是如此,这种练习化时不多,学生组织语言的难度不大,可天天进行,实践证明,经常坚持这样的小练笔,能收到大面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奇效。我们教师应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中的“表达”因子,为学生搭建扎实的语言实践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为后续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语文意识虽说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倾向,但它并不是凭空形成,在初始阶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领。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有强烈的语文意识,利用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为使其最终逐渐内化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