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 刘贺国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
◎ 河北省兴隆县大杖子学区 刘贺国
从汉字的字型结构来说,有六书。 六书即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
据统计,《说文解字》中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的形声字就占了82%;现代7000个通用汉字中,形声字也占80%以上。正因为形声字特别多,按音旁读字就难免读错。如:“臀”部,如果读成“殿”部,就会出笑话。
另一面,“多音字误读”,这也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一字多义,一义又多词”,四声调演变,错综复杂。也确实是汉字难读、难认。所以说学习汉语难。学好汉语也更难。下面就多音字进行一下分析。
一、多音字形成的原因
现代汉语多音字并非朝夕形成,它是在若干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沉积下来的。究其来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的词汇为基础词汇。然而,北方方言地区很广,语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词汇标准的范围广,而语音标准的范围窄,造成一字多音。如:唠嗑、嗑瓜子。
(二)文白异读造成的多音字
文白异读是形成多音字的原因之一。书面语即读书音,常用在合成词或成语中;口语音,常单用,它们在语义上没有明显区别。如薄、熟、色、等。
(三)某些词语的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
某些姓氏、人名、地名、族名用字,由于“名从主人”的语言习惯,这些传统读音与现代使用的读音并存,于是形成多音字。如:万俟(复姓);区(姓);仇(姓);员(姓)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名称的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如:掸shàn(这是我国史书上对傣族的一种称呼)。
(四)汉字自身演变形成多音字
1、人们为不同的词造字,字形有时会偶合。成为同形字。如:“统率”的“率”和“比率”的“率”是两个同形字。从而造成一字多音。
2、为了方便人们的学习和使用,精简了汉字的数量和简化了汉字的笔画。在简化时,采用同音或音近代替的方法,因而造成多音字。如:“萝卜”和“占卜”。
3、引申与假借是造成多音字的又一个原因。例如:好,兴等。再如:为,“为难”、“为人民服务”。
二、多音字误读的几种类型
根据多音字形成的原因及调查分析得出,多音字误读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一)口语词语的误读。
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词,一般在口语交际时较少出错,但是在测试环境中,被测试者往往受书面形式的影响,形成误读。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如:“夹肢窝、择菜、抹桌子、迫击炮、一撮毛”等。
(二)出现于文言历史词语中的误读。
有些多音字中的一个读音记录的是古代文献、典籍中流传下来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在现代口语中根本不用,即使现代书面语中也比较罕见,所以这些词语多为高中频误读,如“名媛、纶巾”等。
(三)带有鲜明的行业或地方色彩、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的误读。
这些词语使用范围有限,不属于普通话的基本词汇,所以误读率较高。如“白术、铣床、淋病、耙地”;“大伯子、屎壳郎”;“槟榔、桧树、杉篙”等。
(四)不常见的地名、人名、姓氏的误读。
这类字因为使用不是很普遍,所以相对来说误读率也较高。地名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如“台州、蚌埠”等;人名、姓氏中误读率较高的如“姓纪、姓缪、姓查、姓区”等。
(五)出现于书面语词的误读。
这类字与前文所述文言历史词语不同,它们记录的词语虽然也很多是来自文献典籍,口语中也较少使用,但在现代书面语中还经常见到。如“口角、间断、押解、靓妆、混水摸鱼、禅让、绸缪、给予、伎俩、呼号、恐吓”等。
(六)其他一些词语的误读。
有些多音字不好归入上述几类,其中高频误读如“大大落落、散落、作料”;中频误读如“吐痰、撇开、冲劲、处理、帖子”;低频误读如“撒种、麦垛、钻井、扎腰带、发型”等。
三、规范多音字之我见
通过对以上几种类型的误读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多音字不同读音的使用频率不平衡是出现大量误读的主要原因。这样大量的汉字误读既有推普和语文基础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汉字本身音、形、义诸方面的原因。因此,我认为, 面对这些纷繁难辨的多音字而误读,不能只怪一般大众的语文修养太低。对此,我们的语言工作者也该审慎地考虑可否作进一步的规范整理。语言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目的是为了让广大语言使用者更好地、更方便地使用语言。语言来源于生活,更应该还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