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让兴趣催生历史课学习智慧 李红

    让兴趣催生历史课学习智慧
    ◎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李红
    教学根本要义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教学核心任务,无疑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氛围,改变死气沉沉的局面,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最大程度地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当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大多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达到一开始就引人入胜这样的效果。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 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合理利用教材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详细讲解图中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以图描景,绘声绘色,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交流过程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我通过“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等问题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课堂教学科学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在讲《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后,讲到张骞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
      五、课后及时反思,修正教学艺术
      1、要有适宜的广度。历史教材的内容一般都较为纷繁复杂。我们设计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以便深化知识,强化思维训练,力戒面面俱到。
      2、要有合理的深度。我们在教学上不但要注意广度,更要注意深度。课堂要做到难易深度合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透彻地理解内容,深刻地领会教材中所反映的本质性的东西。
      3、要有多变的角度。“教无定法”。教学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在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处,在新鲜点上,适当地变换角度,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4、要有适中的密度。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的密度与节奏,我们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做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与态度等各方面相关联,相衔接。
      5、要有渐进的梯度。我们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易,浅的知识上找到“成功感”,从而激发其学习探讨的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点击次数:57  发布日期:2016/1/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