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法指导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秦业军
注重学法指导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 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第十七中学 秦业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笔者将自己在新课改中对上述观点的几点具体探索进行交流,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构建知识体系,把握内在联系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按课教学,一册书学完后,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不能够形成知识体系,不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基于此点,我注重培养学生以单元进行学习的方法,每个单元,学生都是先把握整个单元主题,在此基础上分课学习,分课学习时先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结构,讲述课题与子目、子目与子目的关系。授完新课,让学生再温习一遍课文结构,领会全课内容。在整个单元学习完后,带领学生梳理整个单元知识,突破教材中的章节分界,代之以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线中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同时每一条历史线索组成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全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不可分割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了一种开放性学习的方法,学会了把握教材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树”。
二、结合已有经验,互相补充借鉴
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较浅,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商鞅变法、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上的的重要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等)和相关的历史史实都是略知一二,但还不系统;初中学生又具有好动、好问、好强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个特点,我结合课本上的相关内容,鼓励他们把自己知道的内容表达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学习历史知识。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互相补充、借鉴,结合课本知识,就把原来零散的、尚未具体化的内容形成比较完整、较全面的认识。
三、学会纵横比较,加深知识理解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初中学生尤其要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法。如东晋、南宋统治的相似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两朝的建立过程、统治范围、社会经济等来作比较;对于汉初和汉元帝时与匈奴和亲政策的比较,可以提示学生从和亲的目的比较相同点,从和亲的主动与否比较不同点;中国的戊戌变法可以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可以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可以比较……历史学习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正确分析事物,培养应用能力
分析评论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我教给了学生两种方法。
1、史论结合法
讲“商鞅变法”一目时,我点拨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商鞅变法意义相对应的措施,使学生明白课本中对意义(结论)的归纳源于相应的“措施”(史实),即“论从史出”。以后学生分析、记忆一般历史事件的作用、影响、意义时,就会联系事件的相关内容,不会史论分开了。
2、辩证分析法
辩证分析法实际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在教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对宋辽澶渊之盟的评价,我引导学生从盟约订立的背景、内容方面去分析:澶渊之盟是在北宋抗辽取得军事胜利的情况下订立的,是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表现,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盟约订立后,双方结束了战争,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自己可以辩证分析夏宋和议及宋金和议了。
五、学史联系现实,发挥史鉴功能
我们知道,历史学习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而这一过程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学习历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学习来解决现实问题,以史为鉴,因此历史必须贴近生活。如在学习到武则天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朝代注意减轻农民负担的史实,学生想起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想到了由于对农民做到了轻徭薄赋而出现“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回忆前朝不顾农民死活的后果,学生想到了陈胜吴广起义,想到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和繁盛隋朝在短时间灭亡的史实,然后我进行小结,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好坏是国家稳定与否的关键,因此,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必须关注农民问题。最后,我又引导大家说,你们都是农民的子弟,我想我们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你们应该有切身的感受吧,可以预见,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以史为鉴,可知社会兴替。联系现实讲历史,知识之间互相迁移,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达到了思想教育和巩固历史知识的目的。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求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经常地、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学习,增强学习兴趣,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