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厌学数学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任娜
高中生厌学数学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 陕西省大荔县城郊中学 任 娜
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学生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厌学心理日益严重。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心理问题,如何使中学生走出这一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感悟,谈谈对农村中学高中生进行厌学情绪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认识。
一、 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1、主观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2)基础知识脆弱。主要表现在:原有基础知识的薄弱,低水平的理解接受能力,基本能力水平较低。
2、外在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新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潮;各种网吧、游戏机室、不健康的书刊等。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摇篮,孩子的信仰,观念,生活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常常给孩子造成紧张的家庭气氛,增加孩子的过重心理负担,使孩子产生的程度不同的厌学情绪。
(3)教育教学上的原因
①学科教学特点的不当处理,使学科教学缺乏生气。
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数学课的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缺乏生动。教师在上课时容易墨守陈规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高深莫测,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直至厌学。
②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方法,使部分学生难以招架
目前,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刚起步,很多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由应试教育所决定,目前的数学教学虽然吸收了现代教学的先进思想,“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教学中的主流。但在任务重、内容难和时间紧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③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高中生自我主体意识日益觉醒和强化,他们具有强烈的平等、自主交往的意识,他们不喜欢来自老师或家长对其活动方式的干预,但重视别人对自已的态度和评价。在教学中,不恰当的批评纠正,有时给某些学生产生对学科教师的反感,随之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二、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提高学生对厌学情绪和预防认识
(1)预防--父母责无旁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宣泄方法,抓住学前教育的关键时机,进行健康心理引导,树造孩子完美的人格形象,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预防--教师义不容辞
要让学生明白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掌握有效调适方法,轻松过危险期。在进行预防时教师可以分三步走:一是教师要先教学生做什么,后再做的过程中教学生体验怎样做,做什么;二是教师先要采用特殊的训练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巩固,提升,再采用常规手段训练学生,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先经过艰苦的强化过程,最后达到能轻松自如的运用预防及自救方法。
(3)预防--学生身体力行
要克服厌学情绪,学生自己是决定因素。一是要汲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积极创造机遇,使自己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二是培养锻炼自己的实干精神和自理,自律,自救能力,自觉远防污染源,争做一名谦虚好学,乐观合群,勇于争先的好学生;三是要听取父母,教师的谆谆教诲,用勇气和毅力来预防厌学情绪的产生,“要战胜自己,就能赢得一切"。
2、加强对学生厌学心理的调适
(1)社会的主管部门,要努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取缔不健康的文化媒体,加强,对公民的素质教育,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教育,把教育孩子的工作视作为自己的责任,国家的大事。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健康,文明,纯朴的社区文化氛围,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使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把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来抓
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会更加激烈,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今后就很难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克服上学无用的心理。
(3)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期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印证所学的知识,这就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勤学成才"等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读报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类组织兴趣小组或特长班,让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以此推动学生勤学。
(4)转变传统学校教育观念,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校要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不随便增加教学内容,也不随便加大教学难度。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提倡少讲、精讲,力求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当堂消化吸收,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布置层次性、代表性的作业,适度的作业量。
(5)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抛弃“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主动的发展。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成学习的主人,尤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努力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6)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要求上的“一刀切”,很容易使学习上的后进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要求全班学生都来齐步走。教学也应当提倡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智力、能力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个别的后进生,应当适当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减缓学习的坡度,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一个一个望得见、够得着的学习目标,为他们搭建起进步的阶梯。这样就会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7)增加感情投入,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
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多数是学习上的后进生。这类学生本身的自卑感就比较强,一旦受到批评训斥,就更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如果教师经常冷眼相待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在同学中低人一等的感觉,这样只会使他们对学习更加厌倦。因此,教师要有慈母之心,多给后进生一些关爱,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多跟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消除心中的苦闷。
(8)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
学生厌学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能找到一种万能的方法去解决非常个性化的厌学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调查、分析、思考,用“理解教育”和“让教育的失败率为零”的教育理念去寻找厌学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