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的培养 赵志仁
浅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的培养
◎ 吉林省长岭县集体乡中心校 赵志仁
传统数学教学的最大的弊端就是数学教学与现实应用的脱节,造成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体现在考试分数上。数学学得好,考试分数就高。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与时代发展要求格格不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并不是数学研究,也不是培养数学精英,而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建设者,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数学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强化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教师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自觉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突破教材的束缚,把生活中的现实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收集信息,激发他们的已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由于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在课堂中受环境限制,无法亲自去感受。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去商场、建筑工地、货车站等社会场所中去充分了解重量单位,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哪些事物可以用吨来作单位,课堂上对新授知识学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和自己初步的了解。有了这些准备,知识的获取过程也轻松自如了。再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课前让学生进行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衣物成分含棉量、某种酒的度数、工厂产品的合格率、树木的成活率等。并且由于兴趣使然,一些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或请教父母,了解了其中的意义及在生活中怎样应用。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直接切入本课知识重点。在收集信息中,学生了解的是社会,深入的是生活实践,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明显提高,求百分率这个知识重点,在学生头脑中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所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坚实的一步,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他们才会善于“解决”问题。设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二、引入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生活认识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中,教师要活化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经常做一些什么运动?”“踢足球”、“跳绳”、“跑步”,学生畅所欲言,全然没有上数学课的呆板和紧张。“注重锻炼身体,你们真棒!”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继续说:“据我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一大早就起来跑步,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各自跑步的路线图)“观察两位同学各沿什么路线跑的?”学生回答:“男同学是沿正方形路线跑的,女同学是沿圆形路线跑的。男同学跑的是正方形的周长,女同学跑的是圆的周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新知识的心情迫不及待,“我们各自跑的路程是多少呢?”一个问号把学生印象中怎样求圆的周长的问题,转化成学生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是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触,既激发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又立足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去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人,课程的创造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积极的数学体验中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如学习“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例举出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再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种年历卡,提出或总结发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设计2008年的日历,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体验新的知识点,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让学生开展合理的设想,探究预见、讨论、辩解,在具体的日历制作中有目的地寻找每个月份是几天,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性问题,学生在设计完日历以后,还通过对此观察发现每隔四年一闰,这一特殊的知识。2008年恰是闰年,这一年有366天,这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了知识,使探究变成了自身学习的需要。知识和实际动手的有机结合,知识植根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中,敢于、善于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在纵横两方面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让数学学习丰富了思维和智力的行程,使学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高,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