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英语教学 王爽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英语教学
◎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蒙古族第四高级中学 王爽
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是难以成功的,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残缺的教育。然而,大量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习负担加重、竞争激烈、青春期躁动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心理上总有一种难言的窒息感。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中一些原因是教师所引起的“师源性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有;(1)厌学与考前焦虑。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在校内的知名度,不负责任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与每日的检查量,使大量学生由被动学习而厌恶学习;而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考试分数是不能划等号的,每到考前大量的考生还是会寝食不安。(2)敏感与人际紧张。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了对抗心理,师生间经常发生冲突;有些学生则因教师的忽视而自卑,因自卑而与同学相处不融洽,难以融入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有孤独感;也有的同学因竞争而对同学有忌妒现象,甚至为了自己的提高不肯在合作学习中帮助同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3)网瘾与青春期萌动。学习成绩的下降,师长的高压,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成就体验就会从另外的途径寻找成就感,网络使很多幼稚的心找到了寄托而且沉溺其中。随着青春期性生理现象的产生,性心理的萌发并逐渐趋向成熟,递纸条甚至早恋也逐渐进入校园,教师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甚至方法简单、行为粗暴,更为中学生增添了无数的烦恼与困扰。
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实际也最广泛的途径。英语是主要学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以及心理辅导的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心理能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尤其是普通高中的教师,学生的成绩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现就学生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谈谈自己的看法。
心理健康 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高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 ,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那么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 ,避免以下几方面,也就是 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对英语差生的轻视。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
2.对英语中等生的忽视。忽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方向。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都与学业压力有关。
3.对英语优等生的重视。英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使学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紧张或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在英语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全面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具体谈谈自己在日常教学是怎样做的。
主要是 潜移默化,倾注关心——让英语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另一阵地 。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 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实际 英语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些 学生 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不愿意和别 人交往等现象。这样,教师要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爱,由喜欢人到喜欢学习。本人认为其他方面因人而异,可在教学中摸索。
素质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在 探索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生身体或生理上的健康。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中创设健康心理环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优 化 学生心理状态以及 英语 教学中出现的一些 实际心理问题等方面作了初略的论述。
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么,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在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尽管考试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但素质教育不能回避考试,更何况考试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能力和心理状况的综合检测。所以教师应该在考前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指导。除了要和其它学科一样做好考前平常心的培养与调适,由于英语考试中客观题较多,这也人为地造成了部分学生作弊等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教师应把考试目的性教育放在首位;英语考试中会有一种暂时性失忆现象,这主要是相关信息在脑中的暂时性抑制现象,可以放一放,回头也许豁然开朗;考试分数出来后,要引导大家关注的重点是学习的反思而不是单纯看分数的高低,把考试作为改进自己今后学习的一个中转站;英语成绩的高低正像今后学生长大后事业上的风风雨雨,要引导学生把成功与失败都看作今后成才的基石、奋斗的起点。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学校的教学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英语教师,理当在英语教学中努力寻找契机,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幸福的人。
•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健荣.《大学生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31.
3.叶彩娟.《课堂教学心理卫生诌议》.《中国教育学刊》